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懿 万及敏 王宇晨 实习生 姚智超 黄政栋
【每个人的记忆中或许都有一场难以忘怀的社火表演。社火鼓点响起,眼前的热闹便与记忆中的场面重合。那个瞬间,个人的思绪被浓烈的节日情绪覆盖,人们暂别现实,共享欢乐。】
社火,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。如今,更是衍生为节日象征符号。人们在这种颇具规模的民俗活动中,寻求的不仅是一种春节的氛围,更是延续时间、贯穿古今的一种文化传承与乡愁。
2月1日,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村在时隔23年后,再次响起社火的锣鼓声。一个个鼓点敲出了新春佳节的喜庆,一幕幕舞步踏出了对新年的期盼,一句句小调唱出了心中的畅快。
如今的兴隆山村,年味儿已经顺着锣鼓声飘出来……
盛大的重逢
远处青山覆盖着几笔白雪,阳光透着厚厚的云层不痛不痒地洒下,空旷的黄土地被跳跃的脚步激起了阵阵朦胧,旋转着或红、或黄、或绿的身影带着一张张笑脸。激扬的锣鼓声里,一场声势浩大的社火排演正在进行中。
2月1日13时许,记者驱车来到榆中县兴隆山停车场,率先映入眼帘的是村民们围起来的一圈背影:孩童高高坐在父亲的肩头、年轻人举起手机录像,大家踮起脚尖,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着——由全村400多人组成的社火表演方阵。
人群中,社火队演员们手举彩旗、鼓声铿锵,七彩的旱船悠然摇曳,威武的狮子腾挪跳跃……
这是一场等待了23年的重逢。
“我们村已经有23年没有表演过社火了,上一次社火表演还是2001年。”层层人群里,兴隆山村村民委员会委员、社火队的总指挥吕维玺的身影起起伏伏,他一边催促表演进度,一边细抠社火队员动作。即使倾过身子和记者说话,眼睛都一秒没离开过社火队。
“为什么村里过去23年都没有社火表演呢?”捕捉到这个信息,记者马上追问。
吕维玺收回了目光,抛出两个问题:“人从哪来?钱从哪来?”
随后他解释道:“社火表演分为前场、花船、太平鼓、舞狮等几个部分,既需要大量的演员进行专业的排练,又需要资金支持购买服装道具、音响设备。”
“过去不是不想做,是做不了。”吕维玺坦言。
兴隆村地处山区,耕地面积少,早些年村民们的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。“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一走就是一年,春节回家又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,没时间也没心思参加社火队表演。”他说道。
场上,社火表演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:彩旗迎风招展,鼓鞭高高扬起又齐齐落下,队员们身穿整齐的服饰,鼓足了劲头跳着、唱着。
吕维玺话锋一转:“如今,日子可真是好起来了!”
近年来,在国家和省市利好政策支持下,兴隆山村凭借旅游资源丰富,村民合理开发,旅游、滑雪场、农家乐等产业蓬勃发展,为兴隆山村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“现在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,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。村民们收入提高腰包鼓起来,闹社火也就有了心气劲儿。这不,今年通过拉赞助和部分村民自发筹集,我们光社火队的服装、道具购买,就花费了40万元哩!”吕维玺乐呵呵说道。
“其实,刚一开始社火队的排演并不顺利。”吕维玺说。
被按下23年“暂停键”后,村里的年轻人不但没参演过社火,甚至鲜有人完整地看过一场社火表演。
眼看着纷纷响应号召参与社火表演、但没有完整表演经历的村民,吕维玺犯了难。“我得请一个对社火表演有经验的‘顾问 ’。”他一拍脑门,想到了村里73岁的“老前辈”——郭维君。
“1971年,我就在村里跟着老人耍社火啦。刚开始我是‘青天大老爷’打灯笼的皂役,后面就在后场唱戏了。”因着丰富的社火表演经验,在今年的社火队中郭维君被请来担任“顾问”这一角色。
“如今和当年相比,区别可谓是天差地别。”谈及社火队的变化,郭维君打开了话匣子。
“当年村里第一年表演社火,仅有几十人。表演队的道具和服装都十分简陋。头上扎条白毛巾,套一件黄色外套就是表演服饰。”他回忆道。
现如今,社火队从人数规模、角色数量、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:社火队从最初的几十人,到现在的400余人,人数规模创历史之最;角色数量也从最开始的六种扩大到如今的十余种,彩旗、旱船、小丑、毛驴等纷纷亮相;服装道具方面也是丰富多彩……
23年的沉淀不止于此,它会唤醒过去的记忆,也会谱写新的篇章。
“社火表演是一种传统文化,我们既要用心传承,更要弘扬新时代精神。”吕维玺说道。
这次社火表演方阵中,由90多人组成的女子太平鼓方阵尤为引人注目。她们英姿飒爽,一只手拿着鼓鞭在空中挥舞,另一只手拿鼓槌准确地敲击在鼓面上,抬腿,跃起,转身……动作行云流水,完成得干净漂亮。
这只队伍便是兴隆山村社火队今年的“亮点”。
“村里之前的社火表演中,是很少有女性来表演的。”吕维玺说道,“现在是新时代了,讲究男女平等,我们村里女性个个都能顶半边天。专门组建了女子太平鼓方阵,让大家都看看我们村女同志的风采!”
说起兴隆山村社火队的新变化,远不止于此。
“甘肃人民搞联欢,弘扬文化大发展;锣鼓喧天鞭炮鸣,欢天喜地闹新春……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,在吕维玺的带领下,记者走进村民张方贤的家,踩着十字步的他,嘴里正唱着悠扬的小调。
51岁的张方贤在社火队中担任方阵旗手,他还有一个更“特殊”的身份,那便是吟唱地方小调《压鼓曲》作为表演伴奏。
“《压鼓曲》小调是大家口口相传下来的,是平时干活时的一种娱乐方式。”张方贤说。得知这次需要在社火表演上吟唱,他还专门去请教了村里的老人,这才得以将这种艺术形式重新带上舞台。
“以往我们唱的都是《孟姜女》老词,这次我专门为小调作了新词。现在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,也想把心里话唱出来。”他说着,拿出了一张写着歌词的纸张:“党的政策就是好,领导人民大发展;乡村振兴日子好,家家户户过大年……”
读着读着,张方贤习惯性地又唱了起来。
留住乡愁
老话说,“社火一起,就是三年。”
今年是三年的开始,兴隆山村村民们对社火的期待值非常高。村子里组织社火演出,一方面是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,另一方面也让农闲在家的村民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。
还未看过瘾,社火表演便进行到最后一个节目——舞狮。
两位舞狮人身着戏服,手拿黄色绣球,步伐轻快,身姿矫健,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,逗引着两头狮子在场上辗转腾挪。两只狮子匍匐、打滚、跳跃、奔跑……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,掌声不断。
“你能想象得到吗,那个舞狮人叫吕富春,一个月前还是一名只会颠勺的厨子,现在已经能有板有眼地舞狮子了。”顺着吕维玺的指引望去,一位身穿黑色武服,腰间扎着黄绸缎的男子正向观众抱拳行礼退场。
“开了农家乐以后,我用心烹饪,厨艺受到大家的好评和喜欢,生意越来越好,日子也越过越红火。”
这次听说村里要组建社火队,他便第一时间报了名。不光是他自己,他的爱人也报名了女子太平鼓的表演。自从开始社火排练,包括吕富春在内的兴隆山全村人都拧成了一股绳,村南村北的都会跑来广场上一起排练,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,一有空也都愿意来看看社火排练。
“村里面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。”吕富春感慨道,“这段时间村里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‘练得怎么样?’接触的时间久了,大家的感情也就深了,小时候热热闹闹的村子又回来了。”